|
炒肝作为北京传统早点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问世百余年了。炒肝是由开业于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的“会仙居”发明的,是在原来售卖的“白汤杂碎”基础上,去掉心和肺并且勾了芡,从而形成流传至今的炒肝。1930年,另外一家炒肝老店天兴居在会仙居对面开业,因为选料更精、采用味精、酱油等当时的新式调料代替原来的口蘑汤等,生意逐渐盖过了会仙居,1956年两店合并,就只剩下天兴居的招牌了。
《燕京小食品杂咏》中有首关于炒肝的诗:“稠浓汁里煮肥肠,交易公平论块尝;谚语流传猪八戒,一声过市炒肝香”,古语曰“名为炒肝,实则烩猪肠耳,既无肝,更无用炒也”,京谚有“猪八戒吃炒肝,自残骨肉”之说,所以说“炒肝”实为烩肠,肝仅是点缀,尽管如此,其爽滑鲜嫩,醇香浓郁,仍不失为一大美味。
“一碗炒肝,二两包子”,老北京人最喜欢的早点,清同治年前门鲜鱼胡同“会仙居”发明了“白汤杂碎”的小吃,把猪大肠,猪肝,猪肺等内脏煮成汤,后经改良去掉心肺,勾芡加料,便成了如今的炒肝,俗话说“老北京炒肝,没心没肺”。早年卖炒肝的店摊众多,好这口儿的人也很多,那醇厚的美味,真乃一大享受。
老北京的小吃儿,好像大多都是成双入对的。如豆汁儿配着焦圈和水疙瘩丝吃,羊杂汤就着芝麻烧饼而这炒肝好像就得和包子一块堆儿才叫过瘾。炒肝焦的包子,看得出是现包的,虽不好看,但很实惠。咬上一口,便知这肉馅是早已味好了的,绝对和四川小笼包有一拼。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