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实小说: 海扶刀(79、黑名单)
王教授站起来,走到牛津亭外面,望见远远的照母山,望见揽星塔在夜空里的灯光。雨停了,天空里也露出点点繁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主席的话,王教授坚信同样也适合于海扶。
黄总说,他明天他不走了,要留下来和王教授继续学习探讨,讨论海扶在韩国应该怎么做。
王教授说,海扶在韩国应该比中国有更好的条件,因为韩国人的文化素质比较高,社会的诚信度也比较好,应该是具有优势。
王教授说,韩国已经步入发达国家,发达国家的人民对健康的追求也会更强烈。
黄总点点头,赞成王教授的观点。
王教授接着说,海扶,让病人的治疗受伤害更小。这个话,其实是现代医学创始人,牛津大学的奥斯勒医生说的: 用比治疗伤害更小的方法来治疗。
不开刀,就是践行奥斯勒医生的理念 就是要保持住病人的生命元气,一个因为手术而弱不禁风的病恹恹的人,她还能够抵御细菌、病毒的侵袭吗?她在手术后还能够有效的恢复吗?
王教授联系到围棋,有些感叹: 棋要走厚实,才不容易被杀死,人也需要强壮,不能因为手术等让身体变得太单薄。
黄总也认可这个观念。
王教授接着说: 海扶刀,是治疗手段上的改革,是需要的。其实更需要的,是病人思想观念的改变。
“从治病,到治病人。”把病人作为人,而不仅仅只是看见她的病,也要看见她的心,这才是医者所需要具备的本领。
王教授最后感叹的说道,我们中国医生的鼻主,华佗医生说过: 善医者,医心。
听了王教授的一席话,黄总明白,医者仁心是最重要的,但是仁心医术必须要有人性化的载体,这就是海扶,当然也包括所有适合病人的各种治疗方法。
黄总认为,海扶是当今最先进的,最温和的安全有效的治疗肿瘤的手段,必须要尽快引进海扶,让海扶在韩国成为肿瘤患者治疗的常规手术。
黄总从中国回到韩国后,就决定公司转向,大幅减少传统的医疗器械的经销,全力以赴做海扶,他调动了公司所有的资金,并且向银行贷款,购买了海扶设备,在韩国三家顶级的医院开设海扶治疗。
在山城的这些天,黄总也对海扶在中国的应用情况做了全面了解,在中国,海扶的运用距离普及应该还有教长的时间段,王教授也如实的告诉过他,王教授说,知晓海扶的在当时无论是医生还是病人,都不多,就百分比而言,甚至少的相当可怜,这是一个新技术在发展之初的必然阶段。
黄总认可,新事物没有人知道,总得要有人去做啊,人们才知道。
黄总愿意当这个先驱者,也许先驱会成为先烈。
黄总知道中国香港的李嘉诚先生说过,他不做“百分之五以内的和超过百分之五十以上的产品”。就是说一个技术,它的知晓率过低或者过高他都不会做,过低了人们不知道,过高了竞争很厉害。李嘉诚是聪明的,他是聪明的商人。
而黄总不仅仅是商人,他的血液早已经融入有教师的爱心,现在又多了一份医者的仁情。
黄总已经下定决心,他要与王教授分担在海扶前进中的风险,过去亚洲的所有高新医疗设备都是来源于欧美,现在我们亚洲有了自己的高新医疗技术,一定要支持,他一定要陪王智彪教授度过这最艰难的时期。
新技术的运用是艰难的,黄总的海扶医生团队虽然也是优秀的,但是在医院看门诊时,当他们给病人介绍海扶这个新技术,病人总是听不懂。
因为病人过去从来没有听说过海扶,更不要说要这些病人用海扶这个治疗手段来做手术了。海扶是什么?海扶会烧坏肚子吗?海扶的效果好吗?海扶后瘤子在肚子里会腐烂吗?等等等等。
成百上千的问题,让韩国的海扶医生不知所措。
这段时间,黄总医院的海扶医生每天基本上看不了几个病人。
在韩国,绝没有像中国这样,病人的话还没有说完,医生的处方单就开好了。只要病人在咨询,医生总是会耐心的听和认真的解答。
这些海扶医生认为,一定要给病人把海扶怎样治疗肿瘤说清楚,她们才会上海扶医生的手术台,才会同意海扶医生用高强度超声波去烧自己肚子里的瘤子。
可是,说服一个人是非常艰难的事情,何况是说服一个病人。每个病人都有若干的问题,对于海扶刀这个高新技术,患者一时半会是明白不了的,她们需要医生从超声波知识开始说起。
医生是真诚的,病人的问题也是真实的,做惯传统手术的医生从来骄傲的都是他们手中的刀子,而不是嘴巴子。医生的时间是有限的,医生的精力也是有限的。
有的病人实在搞不明白了,到最后会问,海扶技术是从哪里引进的,海扶医生回答是中国。病人往往是更不接受了,亚洲的病人上百年来接受的就是欧美的高新医疗技术。亚洲,尤其是中国,会研究出这么好的高新技术么,这超出了这些韩国病人的想象力。
就这样,海扶治疗的开展在韩国的这些医院遇到很大困难,海扶手术很难有病人愿意做。但是黄总不愿意把海扶治疗停下来,仍然咬牙坚持,他继续贷了很多款,希望着能够把海扶治疗起死回生。
几年以后,黄总的企业濒临破产,他个人被上了韩国禁止出国的黑名单。
(未完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