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99子宫网大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30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妥协与抗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江南烟雨梦 发表于 2015-7-6 09:21: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常言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其实疾病是在不知不觉中产生的,经过一段时间的日积月累最终爆发。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细节,生活有规律,才是健康的保证。人类对疾病的认识由来已久,但时至今日人们对疾病的认识都处于一种主客观分离状态 ,有些人没有客观表现,但有主观焦虑有些人有客观表现,但主观反应缺如 ,有些人客观表现轻微但主观反应强烈 ,主观症状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目前现代医学的认识还很不够,多数情况被认为是一些病理变化的主观反应,是从属于客观病理变化的反映,或者说是治疗效果的从属反映。当人们面对病痛的时候,他们是主管看待还是客观看待,是妥协还是抗争,是忍受还是反抗,结果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让人们无限遐想,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人的生命现象包含着心理和躯体的两个方面,两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疾病对人体的系统影响,既包括躯体上的也包括各种疾病,在人们日常生活或疾病的过程中所引起的人们心理行为的变化即病痛反应,这种反应始终伴随着人类,给人们带来的种种不适,有时甚至超过了疾病本身,成为人类精神痛苦中最基本、最常见、最不可逃避的部分。

   病痛反应来源有二种:一种原发于对自身可能存在疾病的担忧所引起的心理行为变化,另一种则继发于对周围人所患疾病的心理行为变化。

1、疾病的原始发生、妥协与抗争
      病痛反应源于疾病,但它的有无、程度、持续的时间,并非由疾病的经历、疾病的程度来决定。一个人无论年龄大小健康与否,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病痛反应。有了人类也就有了疾病,当人们还没有认识疾病的时候,病痛反应就已存在,可以想象在远古人类 的生产力非常低下,整日为觅食所困扰的时候,这种反应就给人们造成着无法摆脱的精神创伤。即使在食不裹腹的年代,伴随病痛反应的疾病造成生命提前夭折的数量仍然可能远远大于被饥饿致死的数量,那时人们为自己或同伴身体的不适或痛苦感到茫然恐惧,无所适从为同伴的病逝感到悲哀。伴随着这种痛苦和悲哀,人类才逐渐认识了疾病。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病痛反应始终影响左右着人们的情感与情绪,尽管人类逐渐地对疾病与生命有了更理性的理解,对生与死有了不同的诠释,但疾病始终是给人们造成肢体痛苦最常见的原因,始终是人们生命提前终结的 原因,人们始终摆脱不了疾病带来的精神上阴影和痛苦,摆脱不了疾病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生离死别,因此人们也始终无法摆脱疾病所造成的病痛阴影。

2、无法摆脱的疾病与不断的抗争

      人类无法完全摆脱疾病的纠缠, 不仅因为它是生命运动的表现形式, 还因为它是一个永无止境的生生灭灭的自然历史过程。人类征服疾病的成功同自身的认识水平和控制能力是同步发展的。随着21世纪的到来, 人们看到了无数高新技术的异军突起, 看到了人类基因组研究的巨大进展, 看到了未来基因疗法的希望。沿着成功者的思路, 人们也似乎看到了人类铲除自身一切疾病与病痛的胜利曙光, 看到一个创造高智慧、强体质、靓容貌人类的新时代将到来。由于认识客体的复杂性与认识主体的局限性矛盾的存在, 人类在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 既有辉煌的成就与进步, 也有惨痛的失误与教训。排除庸医的错误, 只要看看那些诚实的、卓越的、好心好意的医师们进行治疗的结果, 就不难发现, 在伴随着千千万万的人得救、治愈、预防了疾病的同时, 也出现了大量的涉及成千上万人的灾难与丑闻、痛苦与死亡的医源性疾病与药源性疾病的产生。

3、面对病痛与死亡,学会放开

      众所皆知,相对于茫茫宇宙,每一个人都试试匆匆过客。作为茫茫宇宙中的一员,地球显得的是如此的渺小,然而,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是更极其微弱的。人,都要经历生老病死,死亡对于我们来说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们不能自己掌控,不能自己抉择,一次病痛,一个意外,都有可能夺去对自己来说最宝贵的生命。及时即使没有经历这些病痛和意外,自然死亡也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异国过程。人,都是难免经历生老病死。

      这个周全的体系,似乎也蕴含着某种匠心:生与死仿佛是根本对立着的,但其间有了病的“插足”,便将从生到死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那么,病痛由何而生?美国医生保罗.布兰德以自己从医的尽力做了回答。在他看来,病痛令人不快乐的实质,正是它得以保护人体的关键。达芬奇也说过:“快乐与病痛有如一对双胞胎,他们被紧紧的束在一起,没有其中一个,就不会有另一个。”疾病使人痛苦,同时也使人更深刻的理解生命。16世纪的医生帕拉切尔苏斯说:“疾病史世界的譬喻,因为人人都在死亡中进行。”毋庸置疑,患疾病是人生中不如意之事。但是,一切不如意都是对生命的锤炼,它使得生命能够在现实中落下脚来,从而让我们能看到生命的价值[4]。面对死亡,要有好的心态去学着接受,去学着放开,最终会发现其实一切都是如此简单,如此的容易割舍!

4、面对病痛、泰然处之
      生活中无时无刻的伴有一些小型的伤痛,只因其病痛的程度大小罢了。如:腰痛之疾恰似闪电。不知何时便突袭而来,猛地 就将你击倒,叫人猝不及防。慌忙入院,一躺就是几月。病痛对人的折磨不仅是肉体的,更是心理的。遭此病痛,不可名状。想及往后,我们对生活不可要求太多,有淡饭粗茶果腹,有粗布衣物遮体,有清水清肠润喉,有寒舍草棚遮挡风雨,足矣!遭此一病,自己也有了心如止水,笑对人生的平和心态。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尚不可悲悲切切,悲天悯人。命中有时逢须有,命中无时莫强求。人生在世,变换莫测。健康乃人生最大的福分。有人言,健康是一,其余是零.没有健康的一,即使后面的零再多。最后还是归为零,此言不虚。


5、打破束缚,改变当前生活质量  
      20 世纪中叶以来, 人类的疾病谱和死因谱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些传统的烈性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而慢性病在疾病谱和死因谱中的位置逐渐凸显, 其患病率、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 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

      在F 村(一个慢性病老人所在村), 人们对疾病的认知和判断, 越来越依赖于体检, 同时传统的吃得做得的健康观依然被广泛采纳。 病人需要诊断, 以生物医学的分类作为说明自己病痛的依据, 而在诊断不可得的情况下, 也会借助于运气、脱运等传统观念来解释自己的状况。病人相信只要有足够的经济条件, 现代医学必能还他们以健康, 但是在无法尝试或者尝试失败的时候,也会回归到地方文化对善终的期待, 希望能够活到60 岁。这说明F 村村民的观念中包含了明显的现代社会生物医学的结果导向, 试图借助专业技术实现对病痛体验的控制; 但当治愈的结果由于长期慢性病痛的特质和可利用资源的限制而未能出现的时候, 病人也会转向意义寻求, 借助于家庭本位的支持体系、善终期待等地方文化探求病痛经验的意义。这是因为人的本质不仅是生物性的生存, 而且需要寻求价值与意义, 实现文化性的存在。  
  
      在生物医学大行其道的今天, F 村长期慢性病人的病痛叙述促使我们反思: 在临床治疗中, 治愈是唯一的目标吗? 医学是病痛唯一的求助对象吗? 医学又能够解决病痛造成的所有问题吗? 当治愈无法实现时, 又该如何面对余生和隐隐逼近的死亡? 或许, 我们是时候转变思路, 不再执著于不切实际的治愈结果, 而将目标定位于如何带着病痛生活得更好,思考如何借助文化的力量填补病痛带来的限制和自我渴望之间的沟壑, 一点一点重建生活世界的秩序。


6、打破束缚,驾驭病痛抗衡病痛
      当人们在患某种传染病之后,机体往往会产生一种免疫力,而不是患这种疾病。一次大的疾病流行之后,群体的免疫水平会有所提高。一年之中偶尔一二次感冒的人,比那些从不感冒的人反而不易患癌症。那些身患各种慢性疾患的人。可能由于更注意身体的保健,起突发的死亡的几率远比那些平素看来十分健康的人为低,甚至他们的生命似乎更具有韧性,而不易遭受突然地死亡。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的小伤小病,可能会给机体健康带来更大的好处。有人对一座新兴城市的人口,选择几种不同特点的人群进行了长达一年时间观察,结果非常的有趣:一部分非常部究卫生的城市人和一部分非常不讲究卫生的乡村人(实际上是非常缺乏基本卫生保健知识的人)都显得不太健康,唯有另一部分既在一定程度上讲究卫生又不那么讲究卫生的人则显得非常健康。所以,人类一定是在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才能得到真正的健康。因为健康不仅仅是机体的健全,也是器官功能正常,生理心理平衡,还需要吃苦耐劳。只有经历各种艰难困苦环境磨练的人,才拥有实在的健康。西方甚至有人认为,正是由于和疾病作斗争磨练了病人的意志,才使得天才得以充分发挥。患运动神经的科学家史蒂芬,霍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7、生活使疾病易感即对疾病妥协

      疾病是无时不有,无孔不入的,而不论你采取何种生活方式。过度的安逸导致心肺储备功能下降,肌肉萎缩,大脑退化,免疫力与抵抗力下降;而过度劳累则导致器官劳累,关节磨损,免疫力和抵抗力同样下降。不良的生活方式同样会有类似的症状。疾病的终因研究初步显示,疾病的发生同人类的进化因素相连,无论是生物遗传,中性突变,还是社会等因素,都是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人类欲获某种益处,必须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结核病的情况似乎不同,随着社会,经济,文化与自然环境的每一变化,它的传播方式,发生形式,易患人群等也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人类至今未能消灭它。早期此疾病发生在富贵人家,因为尽管当时所有的人都缺乏结核病的防治知识,但一般平民处于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而上层人士则有较为频繁的社会交往。到工业时期,情况则发生完全相反的变化,结核病成为了贫困阶级的的疾病。因为只有平民才处于人口密集、住房拥挤,卫生条件极差而易于传播结核的生活环境。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文中指出:肺部的疾病是这种生活条件的必然结果, 而这类疾病也确实是在工人中间最常见。伦敦的特别是伦敦工人区的坏空气, 最能助长结核病的发展,在街上可以遇到许多面容憔悴的人, 就足以证明这一点而到当代, 结核病已呈散发状态, 已很难简单地用富裕与贫困来划分它的易患人群。因为生活习惯和环境让人们不得不对疾病低头,对病痛妥协。

      结束语:当面对疾病的时候,很多人选择了畏惧,选择了妥协,选择了不惜一切代价治疗,但是可曾想过与病痛抗争,搏出人生中的另一道光彩。病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是自己的内心,一旦你妥协了,病痛本来是一,说不定会变成一百、一千,可谓是雪上加霜。所以,抗争同病痛抗争,在病痛当中寻找希望,寻找出不一样的自己,像张海迪,像霍金那样搏出自己的人生,自己的病痛观。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1 反对反对

相关帖子

Archiver|小黑屋|99子宫网 ( 渝ICP备20008755号  

GMT+8, 2024-11-24 12:38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