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才由钱学森提出人体功能态学说,并提出了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方法,为研究“证”的功能性病变开辟了新的道路。 人体功能态学说认为,人是功能系统,其功能态是亚稳态,是可变、可调的,正常人一般有三类基本功能态:一是健康态,又分为醒觉态、睡眠态、警觉态、应激态等;二是异常态,又可分为催眠态、气功态、特异功能态等;三是疾病态,又可分为多种,中医辨证所辨的各种“证”就是各具特征的功能疾病态。 从人体功能态学说的观点来看,在现实条件下,每个人的功能变化,从健康到死亡之间,可以划分为若干个变化梯度,大体来说,可有以下几个不同阶段:一是健康态,人体功能稳定在正常状态;二是亚病态,功能有些异常,但尚未严重到发病;三是疾病态,功能异常发展为某种(或某些)特定疾病态;四是病危态,功能状态严重恶化、濒死;五是死亡态,正常生命功能结束,进入解体过程。 中医所辨的“证”,是人体功能的某个或某些方面离开健康态,进入亚病态和疾病态乃至病危态的表现,每一“证”包含着功能改变的特定内容、方向、性质、程度,因而其临床表现各具特征。 人体科学的创始人钱学森指出:“中医辨证论治的‘证’,要用系统科学的语言来说,就是功能状态。辨证是指辨别病人的功能状态,然后开药,用药物使病人从不正常的病态调整到正常的功能状态,也就是健康的功能状态。” 人体科学研究的许多专家也都认为:“中医的证亦是研究在致病因素作用下人体病理功能态的改变。” 参考文献 祝世讷编著.中医系统论与系统工程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02月第1版:2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