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西医治疗的不同 其实治病有两条,一条是针对致病原因,另一条就是加强自身抵抗力。中医是把人体阴阳调整好来加强自身。西医是任何疾病都要找出原因。比如你得了肝炎,西医认为是体内有肝炎病毒,于是就要去除肝炎病毒。肺炎是因为有肺炎双球菌感染,于是就用抗肺炎双球菌的药物进行治疗。西医治疗的方法是对抗,你有这种因素,我就把这种因素去除。再有就是补缺和消减。你缺这个了,我把它补起来。比如说胃酸多了,西医就让吃点儿碱;胃酸少了,就补点儿酸。这就叫分子拮抗。 中医则不是这样治病的,是调人以治病,调节人体自身的能力。什么能力呢?抵抗致病因子的能力,祛除致病因素的能力,是将人体自身的潜能发挥出来。中医是通过补血,或者补气、调肝,把人体内在机能调整好。机体状态调理好了,病也就好了。 参考文献 《在北中医听讲座》编委会编.在北中医听讲座 第1辑.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12:49 2、中医治疗的药物手段重机体的自主调理 中医治疗法则的共同特点,都是依靠、调动、发挥机体的自组织机制和能力进行自主调理。 中医治疗的药物手段是中药方剂,其治疗作用原理与西药有着原则性差别,一般不用其直接的抗菌、消炎等特异性药理作用,而是以机体的自组织机制为中介,推动这一中介发挥调节作用而收到疗愈效果。中药方剂服务于中医的自主调理,也充分地体现着自主调理原理。有一些中药和方剂具有特异性治疗作用,中医临床有时也运用其特异性治疗作用,但这不是主流,作为中医临床治疗主流的,是运用中药方剂对机体的有关功能过程进行调理,其中枢环节是阴阳自和,同时包括五藏生克制化、微生态平衡的调节等多种自组织机制。由于中药方剂的作用点是机体的自主调理机制和能力,推动这种自主调理机制和能力发挥了作用,才产生或表现为疗效,因而在中药方剂和治疗效应之间是二次甚至多次因果关系,一般不呈特异性关系或特异性不强。有些药物在药理实验中具有特异作用,但在临床治疗时往往不具有特异效应;药理实验不具有特异作用的,在临床治疗中往往产生类特异性效应。 参考文献 祝世讷著.中西医学差异与交融.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555-5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