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西医也在认同大多数疾病起源于心理诱因,即“压力是患病的起因”,然而串联压力与疾病间的机制,仍然未浮出水面。因为现行的治疗体系、医疗系统只看病人的个别器官,而不是整体地查看病人的全身,所以也就更不去深入探究病人的心理原因。 有一个典型例子,我想在这里介绍一下。 有一位51岁的男性患者,罹患糖尿病后并发高血压症。医生对他说“如果不用胰岛素,或许会在一年内生命就有危险”,于是他跑到我这里来询问,他说:“可以的话,我不想用胰岛素……” 我仔细询问了他有关疾病的事情后,又着重询问了他的日常生活及工作情况。他说他经营与电脑相关的设备和耗材企业,每天工作非常忙碌。他不论何时都会把工作放在最前面,而家人的事情都不放在眼里。与其说不放在眼里,不如说他相信拼命工作就能为家人带来幸福,这样不但能尽到对公司的责任,也能尽到对家人的责任。 我看他的病情,跟他说明现在拒绝使用胰岛素是很危险的,建议他遵照主治医生的嘱咐。同时,我又细致地向他描述了由于他总是把工作摆在第一位的生活方式,会引起人在精神上的很大压力,这样的状态导致糖尿病和高血压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我劝他改变工作第一主义的生活状态。 3周后,他回诊时高兴地对我说:“我听从您的建议后,重新思考了自己往日的做法,试着改变生活,从而改变了自己的思想方法甚至人生目标。现在我在医院的检查结果是血糖值降低到不需要使用胰岛素的水平。” 为了达到不使用胰岛素的愿望,他在短时间内改变了自己的行为,与过去不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诀别,描绘出新的自我形象,并身体力行。结果,2个月后得到了意外的礼物,那就是血压也恢复到正常值,不需要使用降压药了。 这就是一例因为看病人整体状态,使糖尿病人最后不需要胰岛素,高血压不需要使用降压药的真实例子。这是根据心理状态的调整让病人身体恢复健康的典型实证。他的笑容,给了我继续探索研究下去的信心。 参考文献 (日)土桥重隆著.生病与不生病的心理法则.华夏出版社,2011.01:78-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