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在2000余年前(大约东周—西汉),祖国医学虽然未专门命名为“子宫肌瘤”,但在战国时代(公元前770年)《灵枢》中已有关于子宫肌瘤的记载。以后便没有再出现子宫肌瘤的专门病名,而将其混杂于各种名目繁多,令人不得要领的“五积六聚七癥八瘕”之中。
回首浩瀚的中医典籍,秦汉时代(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00年)“神农本草经”药物典藉中,记录治疗癥瘕功效的药物中,如卷柏、丹参、龟甲、鳖甲、鸟贼骨、大戟、桃仁等20余种能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等,许多至今仍是中医在治疗子宫肌瘤时频频使用的主要药物。
汉代(公元前200年左右),张仲景(“中国的希波克拉底”,活跃在公元170年前后)在《金匮要略》中有关桂枝茯苓丸成为治疗子宫肌瘤的第一方剂,现今已被制作成便于服用和携带、深受许多子宫肌瘤患者欢迎的中成药,广泛应用于临床。
南北朝(公元500余年),姚僧垣在《集验方》中已有巨大子宫肌瘤的描述:妇人脐下结坚,大如杯升,月经不通,寒热往来,此为癥乞,不可疗。
隋朝(公元500年),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对子宫肌瘤的不孕症和月经失调也有描述:如女子的积聚、病积,经久则令无子……,结牢恶血不除,月水不时,或月前月后,因生积聚,如怀胎状……
此外,唐朝(公元600年—900年左右)、宋朝(公元960年—1279年左右)、清朝(公元1616年—1911年)均对子宫肌瘤的积聚癥瘕均有记载和丰富的诊治经验,甚至我国古代寺庙中的僧侣也有能药物治疗妇科病者,称为“寺庙中诊治妇科病”,实际也与国外早期宗教及僧侣的医学治病一样,都以药物治疗而或多或少带有宗教迷信,甚至愚眜。
国内外古今各国药物治疗子宫肌瘤的同时,对月经血的处理也有不断的发展和变迁,从破布、破棉絮、香灰袋、草纸、布垫子、月经带、卫生巾到卫生护垫、卫生棉塞等,对妇女月经期保健卫生也有相应的发展。
主编:郎景和、石一复、王智彪
来源:《微无创医学丛书》第一分册:子宫肌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