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99子宫网大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9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身体健康与心灵健康都重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玲子98 发表于 2014-7-14 11:08: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导语]身体健康与心灵健康都重要,身体健康是存款簿上,许多"0"的前面的那个“1”。不管后面的“0”再怎么多,前面的“1”消失的话,什么都是空的。而人的生命除了身体之外,主要显示于心智活动,心智充满潜能。

       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教身己成仁。”这句话的意思是:正确的人生观,不可以为了求生存而牺牲仁,却应该为了完成仁而牺牲生命。仁是什么?为什么它会与生存发生冲突?为什么值得我们牺牲生命?
       弟子们请教“什么是仁?”孔子的回答各不相同。这难道只是因材施教的缘故?或者,这涉及了每一个人生命的走向,亦即孔子是考虑每一个人的身心状态,再指点其灵性发展的路线?如果为了满足身心的需求而放弃追求仁,则是偏差的;如果为了完成仁的理想而牺牲身心的需求,甚至为此而死,则是正确的。只有从「身心灵」的整体观点来看,才有可能理解孔子的主张。亦即,孔子所谓的仁,正是灵性的具体表现,而此一灵性生命又可以牵引出一个广大的灵性世界,如天(孔子所信的至高主宰)、天人关系、鬼神、信仰、死后生命等等。
       若想理解像孔子及其它圣哲的这一类言论,亦即要说明身心灵整合的可能性,首先必须就三者之间的关系厘清及定位。因此,本文将依次阐述:一、身体健康是必要的;二、心智成长是需要的;三、灵性修养是重要的。

一、身体健康是必要的
       有些人把身体健康比喻为存款簿上,许多"0"的前面的那个“1”。不管后面的“0”再怎么多,前面的“1”消失的话,什么都是空的。没有身体,谈什么人生?所以,身体健康是必要的。不过,所谓‘必要的",是说少了它,人就无法存在。但是,就像空气一样,少了它,人就无法存在,有了它呢?人就满足了吗?没有人会以呼吸空气为满足,就像没有人会以身体健康为满足一样,他总是要进行别的活动。并且,无论怎样维持健康,人的身体最后必定会老死。
       对身体的理解,可以延伸到人在世间的有形成就。譬如,拥有一个职业。可以赚钱活下去,这是必要的。与此同类,是人间的“名、利、权、位”以及各种有形的享受。这些其实早已超过真正“必要的”程度,而成为一个人想象中的必要之物。人生的大部分时间与力气,如果花在追求这些"想象中的“必要之物,结果将会如何呢?就像身体老死时,必须放下一切,最后只是一场空而已。
       对于“必要”之物,取其基本量,以求维持活动即可,因此,保持身体健康是每个人出于本能的要求。但是,既然称之为“必要”,就表示“少了它,不可以;光有它,还不够”。人光有健康,当然是不够的,人光有像财富之类的有形成就,当然也是不够的。换言之,身体是生命的具体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建构心智与灵性的大厦。就是,不建这种大厦,基础只是浪费罢了。即使基础不太理想,如有些人身体残障,却无碍于大厦的完美。这是我们对身体的角色所作的定位。

二、心智成长是需要的
       人的生命除了身体之外,主要显示于心智活动;至于下一节要谈的灵性,由于并非人人皆以公开清楚的方式展现它,如在年幼者、智障者、偏执着身上是隐而不显的,所以留待稍后再研究。
       心智充满潜能,一般分为三类,就是“知、情、意”。知是认知能力,如思考、理解、质疑、判断等;情是感受能力,如喜不喜欢、投不投缘、包括人际互动的情绪以及个人的七情六欲在内;意是选择能力,如认定目标、下定沟心、然后付诸行动。这三种潜能互相牵动、彼此影响,调节出特定的言行模式,就成为一个人的性格表现。我们对平日相处的人,除了知悉其身体容貌之外,必须在某种程度上了解其心智征,否则无从进行正常的交往。
       身体只要得到营养,就会自然而自动地成长,这种成长也涵盖了将来的衰老与死亡。心智的的成长大不相同。它不会自然自动地发展,就像文盲若不经由教育,则永远是文盲。并且,心智一旦获得发展,那么除非脑部功能出现障碍,否则他没有衰老的问题。换言之,心智成长的是一个要主动承担的挑战。并且,所谓这种成长是“需要的”,是指心智在“知、情、意”三方面的潜能,“永远”在等待实现的机会,直到生命结束的那一刻。如果忽略此一需要,即使活着也将无异于行尸走肉;如果此一需要被误导,譬如心智活动“完全”指向身体及其相关的有形成就,那么,即使活着,也是本文所谓的“不健康”,亦即没有主意到:灵性修养才是真正重要的。
       心智需要成长,而成长不能没有方向。以下且就其三种潜能分别加以说明。
       首先,以知来说。人类天性渴望求知,所知内容始于感觉印象,而终于一般观念。接受教育之后,获得片片断断的知识,对于周遭发生的一切事件,可以作某种程度的理解与诠释。因此,以人的认识所得而言,大概分为三个层次,就是:信息、知识,以及智能。今日是信息时代,我们从媒体与网络所获悉的信息,不仅五花八门,而且层出不穷。这些信息可以吸引人的注意,提供闲聊的材料,但是不足以让人真正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以及何以发生这样的事。要想达成此一目标,我们需要知识。
       知识是对某一范围内的信息所作的系统理解,其特色在于:有一定范围,并且可作系统说明。世间之物皆有分门别类的专家,他们具有分门别类的知识。但是,分而不合,则是知识的致命要害。于是,知识还需转而提升到智慧。所谓智能,它并非像知识一般可以学习而得,而是不能离开个别生命的主体。其特色有二:一是完整性,二是根本性。智慧使人得见生命之完整,所以不会为了一时一地之成败荣辱而改变他的基本立场;智慧所涉及的是生命的根本,所以总是不离生死之类的关键问题。
       人的理性运作能力,如果由广获信息,转变为研求知识,再提升为爱好智慧,则是走上了正确的途径及方向。智慧通常与人生阅历有关,所以年老之人较易体察其意义,但一般人照样可以爱好智慧。西方传统上即以“哲学”为“爱智”,并非偶然之事。只要接触智慧的堂奥,对于“灵性”层次就容易欣赏了。
       其次,以“情”来说。人的感受以苦乐为直接效应,所以总是考虑自我的需求。在此,不必说人是自私的,但可以说人是关心自己的。感受的主要来源,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状态,因此情感对人总是强烈而深刻的。就人与人之间所引发的情感来说,有亲情、友情、爱情、乡士情、国家情、人类情等。所有这些情感,都是环绕着自我的感受能力及需要,而展开的。问题在于:情感要求人付出大量的时间与心力,以致往往难以兼顾各种不同性质及范围的情感。情感的互斥,造成个人内在的冲突;更进而造成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紧张状态。因此,情感必须还原到个人情绪的调节能力。
       个人情绪之调节有两条相辅相成的路线。一是由审美经验而安顿情绪,减少人与人之间互动的负面效应;二是学习由自爱而爱人,由爱相识的亲友与群体,再扩大为爱所有的人;最后可能出现接近宗教徒所推崇的博爱与慈悲。先是自利,然后自利与利他并行,再逐渐加重利他的比重,最后可达完全的利他。在情感上做到这一步,就很容易领悟「灵性」生命是怎么一回事了。
        最后,以“意”来说。人的意志是负责抉择的,由此付诸行动,把认识与感受“体现”为实际的作为。从人的成长经验来看,幼年时的行为以“被动”居多,如听从父母的吩咐,依赖老师的教导,顺应社会的习俗。于是,自然形成的言行模式,很少是经由自我真正定志及抉择的。即使表面上看似自己在决定,其实也难脱环境制约的嫌疑,如一般人养成守法的习惯而并非自觉及自动地守法。
       意志若是缺乏“主动”作用,则人格的内在力量必定较为薄弱。因为大部分都是“制约及反射”的表现,而不是自己评估风险,主动愿意去做。被动与主动的差别在于:当行为的后果出现时,自己是否愿意承担。被动者会想尽办法寻找或编造借口,推卸责任;主动者即使察觉有些变动超出自己的掌握范围,仍然愿意为后果负责。换言之,被动者的人格特质局限于保护自己,而主动者则因为负责的态度而使自己与外界联系成愈来愈大的网。后者的内在世界是充满自信,也能受人信赖的。
       因此,意志成长的方向很清楚,就是化被动为主动。先界定自己是主动的行为者,再勇于承担行为后果,由此向内奠定人格的尊严,向外建构人际的良性互动。等到时机成熟,行动时只问该不该做,而不问是否有利,甚至明知理想无法实现也会坚持下去(像孔子一样,“知其不可而为之”),眼见形势危急也会奋不顾身(像孟子一样“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最后目标则是:可以为某一理想而牺牲,而且此一理想使个人与群体达成和谐与合一。
       “心”之内涵及运作,约如上述。重点在于:心是能量场,总是在活动,并且不可能不活动。那么,活动的方向什么?是向着“身”,还是向着“灵”?是向着必要者,还是向着重要者?若想获得整合的智能,则答案很清楚。

三、灵性修养是重要的
       灵性是无形无象的,但是确有具体的作用。谈到灵性,首先要问:人除了身与心之外,真的有灵(一般称为灵魂)存在吗?答案必须是有或没有。如果主张没有,则所有关于灵界的东西(如上帝、神明、鬼魂等)也都全属虚构。这种主张称为无神论。无神论者认为人死如灯灭,因此人总要想尽办法活下去,万一活着太痛若则不妨自杀,因为迟早是死,又何必受苦。
       依无神论者的看法,人生一切活动,将与植物或动物的遭迈一样,并无意义可言。在此,所谓「意义」,是指「被理解之可能性」。亦即,人生无法被理解:这样活或者那样活,并无差别;甚至活或不活,也无差别。如果采取此一看法,则人生只是南可一梦。
       另一方面,凡是认为人生应该可以被理解,亦即人生应该有意义的人,不论自觉或不自觉,就倾向于接受灵魂存在的说法。不过,主张灵魂存在,并不表示对于灵界也有类似的观点。譬如,世间各大宗教无不主张灵魂存在,但是它们对灵界的解释则各有特色,有些甚至千差万别。
       哲学思考必须以经验事实为根据。经验上所无的,哲学不能凭空想象;经验上所有的,哲学也不能视若无睹。自古以来,并非人人皆能发展出灵性生命,但是清楚显示灵性生命的人,则史不绝书。只要各个族群都有成功的例子,我们就可以肯定:人人皆有此一潜在能力,只是未必都能将其体现而已。
       所谓「灵性修养是重要的」,意思是:如果没有进行灵性方面的修养,则人生不仅残缺不全,而且错失其真正目的,等于是虚度此生了。以下本文将由四个角度,说明灵性修养的作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2 支持支持1 反对反对
沙发
五谷 发表于 2014-7-14 17:23:29 | 只看该作者
像我这样来访、留言!

Archiver|小黑屋|99子宫网 ( 渝ICP备20008755号  

GMT+8, 2024-9-23 07:34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